尽管五脏与六腑之关系如此之复杂,需要大量篇幅加以论述;但由于中医学精辟的概括性,这种关系仍可以简要概述如下.中医认为,脏属阴、属里,而腑则属阳、属表.它们之间的表里关系以经脉相连.它们的这种关系及其之间在生理上的协调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可以清楚的体现于心和小肠、肺和大肠、脾和胃、肝和胆及肾和膀胱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心和小肠由心经和小肠经相连形成表里关系.因此,也使它们在病理上互相关联.心有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痛等症.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使心火内炽,引起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等症.
肺和大肠通过它们的经脉相互联系形成表里关系.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助大肠完成传输的任务.肺的功能正常则大肠的功能也正常.相反,当肺的肃降功能异常时,大肠的传化功能将会受到影响,使肠运动困难.另一方面,便溏和腑气郁滞可以影响肺气的肃降造成喘咳和胸闷.
脾胃位于中焦,通过它们的经脉相连形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的关系为"脾为胃传其津液".湿邪犯脾时,脾的运化功能受损会影响胃的受纳和沉降,导致纳呆、呕吐、恶心和气滞.因此,脾胃共同协调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散布任务.相反,饮食不节、食滞于胃不仅会影响胃的沉降功能,脾的运化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产生腹胀、腹泻的症状.
肝胆相连,它们通过经脉形成表里关系.胆汁来自于过剩的肝气.它储藏、排泄自位于肝下的胆.只有肝的功能正常,胆汁的分泌、储藏和排泄才能正常.另一方面,只有胆汁的排泄正常,肝才能充分执行其正常的理气功能.相反,当胆汁排泄异常时,肝的功能也会受影响.因此,肝胆在生理和病理上紧密联系.肝病通常影响及胆,反之亦然.因此,肝胆在生理和病理上不能完全分离.例如,肝胆实火都会出现气滞、湿热的症状.
肾和膀胱与其它的脏腑一样通过经脉形成表里关系.肾主开合,膀胱则是储藏和排泄尿液.两者都与水液代谢有关.膀胱的功能正常与否依赖肾气的充足与否.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从而维持水液的正常代谢.如果,肾气不足,一方面可使肾气化无常,固摄无权,则膀胱开合失度,即可出现小便不利,失禁,遗尿,尿频等病症.
至此,该篇已简要讨论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要想彻底理解它们的关系及脏腑理论,重要的是要了解五脏和六腑的关系,限于篇幅,这些关系只好于此割爱.
简而言之,虽然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不同,但是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却维持了人体功能的正常,通过经络系统使它们形成了表里联系.没有经络这一联系通道,脏腑就会变得孤立静止,不能执行其功能活动.<素问>中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以行血气".这便是一个表明这种关系的很好的例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