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搜索此博客

2008年9月9日星期二

4.阴阳学说的应用

  阴阳理论渗透于中医理论系统的各个方面.该理论可用于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也是指导临床诊断的原则之一.
  1.解释人体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所有的组织结构都存在着有机联系,并可被分为阴阳相反的两类.这就是为什么<素问>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解剖位置而言,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末端为阳,躯干为阴.就脏腑组织而言,脏藏而不泄,故为阴;而腑泄而不藏,故为阳.再者,脏腑的每一部分又可分阴阳.例如,心阴和心阳,肾阴和肾阳,胃阴和胃阳等等.就经络系统之阴阳而言,可分为两类:阴经和阳经,阴络和阳络.以上都属于阴阳的对立两面.以此而知,阴阳理论贯穿存在于人体的上下、内外、前后部分和内部组织之间.
  2.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理论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来自于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协调.以功能和物质的关系为例,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人体的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没有物质,功能活动就无法维持.功能活动是物质形成的动力.换言之,没有功能活动,物质形态就无法形成.因此,人体阴阳是相互依存的.如果阴阳不能相互补充而是相互分离,生命就将告终.故<素问>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解释病理改变
  中医认为阴阳不调是疾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正邪两方面因素有关.尽管疾病的病理改变变幻复杂,但始终能归结为阴阳的虚实.更具体的说就是"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4.指导诊断与治疗
  由于阴阳不调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源,所有的临床症状,无论其有多么变幻复杂,都能用阴阳理论加以解释.所以中医认为"善医者,必先察色按脉,以别阴阳".在辨证中,虽然有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但总以阴阳为总纲.根据阴阳理论,表、热、实属于阳,里、寒、虚属于阴.中医治疗疾病时首先确定治疗原则.阳盛则产生实热证,应投以寒性药以抑亢阳,如热者寒之.阴盛导致的寒证属于实寒证,应投以热性药,以化实阴,如寒者热之.以上的证候属于实证,治疗原则为"实者泄之".阳虚导致的虚寒证应投以温补之药以化实阴.这在中医称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亦为"阴病治阳".阴虚引起的内热证属于虚热证,应投以滋补阴液之药以抑亢阳,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亦称为"阳病治阴".
  张景岳认为,治疗阴虚或阳虚应该同时应用滋阴和扶阳的药物,因为阴阳是相互依存的.因此,补虚泻实适用于阴虚或阳虚之证,从而使阴阳重新建立平衡.
  阴阳理论不仅可用于诊断原则的确立,并可用于对药物的性质、气味和功效进行总结,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就药物的性质而言,寒性药属于阴,温热药属于阳.就气味而言,酸、苦、咸味药属于阴,辛辣、甜、淡味药属于阳.就药物的功效而言,具有收敛、沉降功效的药物属阴,具有发散、升浮功效的药物属阳.
  总而言之,治疗原则的确立必须以阴阳虚实为根据,相应药物的选择也必须依其阴阳归属及功效而定.所以,只有明确阴阳不调,才能最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