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搜索此博客

2008年9月9日星期二

1.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中医演化并形成了一套独特且完整的理论体系.2000多年前出现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的最早医著.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每部分包含9卷,每卷又有9章,总计162章.该书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疾病的预防和诊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说明.同时它运用阴阳和五行理论全面阐述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辩证论治的原则并且表达了整体观念的思想即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把人与其周围的环境看作一个整体.这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继<黄帝内经>之后,东汉时期之前出现了<难经>.该书涉及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如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治等.它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自此许多不同的学派及经典著作相继出现,各抒己见.
  <神农本草>(亦称"本草经"或"本草")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出现于秦汉时期,作者不祥.它不仅罗列了365种药物(其中草药252种,动物类药67种,矿物类药46种)而且依药物性质及功效的不同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同时,该书简述了方剂的基本原则(君、臣、佐、使)和七情与药物的四气五味相和的原则.
  汉朝(公元前3世纪)的张仲景是一位著名的医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该书被后人分为两部分,名为<伤寒论>和<金匱要略>.该书建立了辩证论治的原则及技术数据系统,因此,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金时期的著名医家皇浦谧编辑的<针灸甲乙经>由12卷128章组成,包括349个穴位.它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也是针灸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隋唐时期形成了自己封建的经济文化制度.公元前610年,巢元方编辑的<诸病源候论>对各种不同疾病的病因及症状进行了广泛而详细的描述.它是现存最早的病因及症状学著作.公元前657年,苏敬和其他20名医家学者编辑了<新修本草>.它是中国古代官方正式发起编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学著作.孙思邈(公元前581-682年)倾其一生精力撰写了两部著作,分别是<备急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书中涉及了医理总论、中药、妇产科、儿科、针灸、方药饮食及养生等医学的不同分支.两本著作都是唐代医学的代表作.孙思邈因此被后世誉为"方药之祖".
  宋朝更注重的是中医教育.政府兴办了太医局训练和培养合格的中医师.公元前1057年,一个特殊的组织-校正医书局成立了,其目的是为了对从前的医书进行校正并一一印刷出版.被修改过的医书流传至今并仍是现今中国和全世界学习中医的重要经典著作.
  金元时期出现了四个医学学派代表人物分别为:刘完素(公元前1120-1200)、张从正(公元前1156-1228)、李杲(公元前1180-1251)、朱震亨(公元前1281- 1358).他们中,刘完素认为火热是导致各种疾病的病因,治疗疾病应选择性质寒凉的药,因此被后世称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外邪侵犯人体是疾病的原因,提倡用"汗、吐、下"等法驱邪外出,所以被称为"攻邪派".第三个学派以李杲为代表主张"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因此强调临床中最重要的应为温养脾胃.因为脾在五行中属土,故其被称为"补土派"的奠基人.第四个学派为朱震亨发起的"滋阴派".他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因此在临床上常用"滋阴泻火"的方法.
  李时珍(公元前1518-1593年)是汉朝著名的内科医生及药师,撰写了<本草纲目>.该书共有52卷,记载了1892种药,10000首方剂和1000条医理注释.另外该书还涉及了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药理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学科,是一部真正的药物学不朽著作.它对中国乃至全世界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同一时期,针灸也达到了发展的高潮,许多历代的涉及针灸的文化得到了总结和发展.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对继承和发扬中医药遗产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198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它成为保证中医药顺利发展的领导主体.中医药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繁荣过.在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和沧桑之后,中医药仍然保持着其鲜活的生命力.毫无疑问,中医药将以崭新的面貌耸立于世界之林.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