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来自古代中国哲学,是自然界中相联系的事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面的总称.最初,它们的内涵很简单,指的是事物的对立两方.向阳为阳,背阳则为阴.在长期的观察实践中,古代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阴阳的对立和消长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易传>曰:一阳一阴谓之道(道代表宇宙中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换言之,"宇宙中的每个事物都包含阴阳两方面".并且他们进一步认为阴阳不仅代表两个对立的事物而且可用于分析一个单独实体中存在的两个对立面.总之,动态的、明亮的、热的、功能的事物或现象属于阳;反之静止的、黑暗的、冷的、实质的事物和现象属于阴.阴阳理论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来自于阴阳的对立统一.<素问>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该系统的各个方面.它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并指导临床的诊治.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阴阳的对立统一
阴阳对立指的是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对立两面- 阴阳,如天地、动静、升降、进出、日月、寒热等等.以上的每对现象中前者为阳,后者为阴.统一是阴阳对立制约的结果.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相互对立就没有相互补充.正是这种对立统一,阴阳才能达到动态平衡.例如,天体运动、四季变迁、昼夜交替、以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皆为阴阳对立统一的具体表现.
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总是处在动态平衡的状态.甚至在人体正常的生理条件下,阴阳也不可能达到绝对平衡,而是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阴阳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就一定会导致阴阳的偏实偏虚,疾病也就随之产生了.正如<素问>所指出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也正是由于阴阳的对立统一万物才得以发展变化,自然界才得以永生.
2.阴阳相互依存
阴阳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缺了对立方,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存在.换言之,无阴则阳无以生,反之亦然.所以无论阴或阳都是其对立方存在的先决条件.这种共存关系中医称为"独阳则阴无以化,独阴则阳无以生".这种相互依存也可在物质于功能的关系上被反映.物质对应阴,功能对应阳.功能是运动的结果,世上的万物都处于运动之中.从而,没有不能产生功能的物质,也没有不从物质产生的功能.因此,<内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指的是物质,是阳功能活动的基础;"阳"指的是功能活动.物质和功能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这仅仅是一种可以想象的、逼真的言语表述.然而,当物质之间、动能之间或物质和功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异常时,正常的生命活动就会被破坏,从而导致阴阳离绝、元气损耗,甚至生命的终结.
3.阴阳消长
阴阳总是共存于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中.换言之,阴消会导致阳长,反之亦然.以四季和天气的变化为例,冬去春暖、春去夏热是阳盛阴衰的过程.相反,夏去秋凉、秋去冬寒是阴盛阳衰的过程.在正常的条件下,阴阳的消长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中.如果这种关系超出了正常范围,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无法维持,结果就会导致阴或阳的偏盛偏衰和疾病的发生,更甚者致危及生命.
4.阴阳转化
在特定条件下,阴或阳都可以向其对立方转化.如阴可以转化成阳,阳也可以转化成阴.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个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的相互转化便属于基于量变上的质变.这种过程大多是由量变渐致质变的过程.<素问>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就是物极必反.在病理上,阴证可以转化成阳证,反之亦然.必须指出的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决定性因素是条件,包括内部和外部条件,不然,转化便不可能发生.
以上所述为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它也可以用以下的太极图来说明.在图中,白色部分代表阳 ,黑色代表阴.他们之间存在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的关系.阴中的白点表示阴中之阳,黑点表示阳中之阴.同时,他们还包含了阴阳相互转化、此消彼长的意义.
从以上我们可以知道阴阳理论的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其中阴阳对立和消长代表矛盾对立面,阴阳的相互依存和转化代表矛盾的统一面.消长和转化代表量变和质变.前者为后者的前提,后者为前者的结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